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上赶一回“吃糖”,好比川人常说的“打牙祭”,碰上了。于是乎,天如此蔚蓝,生活愿景如此广阔。没抒情呢,我在说貌似感天动地的《海角七号》。花了两口气来看此片,因为到快1小时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看懂。脑海残留的是开头一句,“CAO你MA的台北[国语]”以及不看字幕便完全不知所云的台语。我不得不借助网络,再仔细回顾一下电影简介。觉得我很笨,为什么豆瓣上那几百条评论都说得头头是道,唯独自己如坠五里雾中?要做一个正常读者[观者]都那么困难?
梁文道在《书城》2008年10月一期中有篇文章叫《正常读者》,他回忆说,“类似的智性屈辱,我后来一再地在其他报刊中领会得到。除了我,每个《信报》的读者都能理解科斯怎样分析公司;除了我,每个《百姓》的读者都对遵义会议了如指掌;……除了我每个《南方周末》的读者都对中国的户籍制度了然于胸。”我的水准当然比不过才子梁文道,有点“智性屈辱”似乎也很正常。另外,还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电影于我简直就一片空白。
小时候看过一部让人哭得七荤八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学有一段时间,大陆特开放,香港以及外埠多个卫星电视进入小区,还免费收看。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部《落山风》,当时觉得尺度之大完全超乎想象。看了都不敢说,后来哥几个凑一块的时候才恍然大悟,靠,原来大家都看过啊!再后来就是吴宗宪主演的《一石二鸟》,到1/3就看不下去了,什么狗屁电影啊。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台湾电影形象,可以简称为:凄凄惨惨、乱摸乱搞、扯淡放屁。我想,那些看了《海角七号》就抒情得比台湾还台湾的大陆人,一定是台湾电影的忠实拥趸吧。
那台湾本地人就爱看台片吗?《中国时报》著名部落格老原的灵魂假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許多看過「海角七號」的人說:「從來不看國片」,或著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第一次看國片」,用這一點來解說海角七號的動人,因為從來不看,第一次看的人都去看了——–好像沒想過,這其實不能證明海角的好,不過證明這些人國片看的少而已。對創造四億票房的一億多人次觀眾,海角是他們喝的第一口水,吃的第一顆糖,那個感動度當然無與倫比,但是已經喝過很多吃過很多的,叫我們要狂熱那很難了。看過海角的人,除了魏德聖,知道任何一個台灣新導演的名字嗎?知道任何一部台彎新影片的內容嗎?我想很少。
连台湾本地人都极少关注台片,那么大陆人干嘛又会那么了然于胸呢?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想的是“终于看到花花世界,告别黄土高坡了”。然而此片大卖了,连本土业内人士都大跌眼镜。老实说,对一部“近二十年以来台湾最伟大的电影”发点杂音是不合时宜的。以至于台湾人现在见面都说,《海角七号》你看了没有?— 这几乎就是一次人为的“造神运动”。像热浪一样席卷全台的该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上映的,台湾博友这样形容:经济持续萧条、政治恶斗依旧、天灾飓风不断、人祸毒奶泛滥。着力刻画温情的《海角七号》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这些一地鸡毛,是慰藉,也是逃避。那些溢美之词,各位自己慢慢消化,这里想表达一些纯个人观点:
1. 影片太矫情。电影整点旁白,搞点配乐,一点都不新鲜。浪漫是不假,不过长达七封情书的演绎,都像在同一个平面,我看不到电影向纵深发展。
2. 后殖民地的“恋日情节”过于明显。这么说有点泛意识形态了,但和同为曾是殖民地的香港相比,又难道不是吗?通篇的日本情调、日语对话,在台湾自己强调主体意识、台湾精神的今天,让人怀疑他们对日本是否心理断奶?换一个角度,如果此片演绎的是余光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还会引起轰动吗?
3. 故事情节稀松平常。影片有两段爱情,60年前撤离台湾的日本人和一个台湾人,除了情书的铺垫,一切都是云里雾里;本土歌手阿嘉和日本公关友子的情感,他们之间发展得很突兀,稀里糊涂的一夜情,而且他们的爱情格局也太小。
4. 影片前半部分过于松散,后半部才想法调整。人物表演并没有给人很多惊喜,感觉他们在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太入戏。或许是台湾演员不熟悉的缘故,我都以为那些是群众演员。
5. 任何导演都有立足本土的现实考虑和走向世界的进取野心。如果说在台湾本土成功了,那么它靠什么去叩开其他市场?靠一点点温情故事就可以振兴疲软的台湾电影市场吗?坦率地说,我不认为它在内地会同样受到追捧。
回过头来,我不是要否定《海角七号》,它毕竟温情、浪漫,呈现了多元异质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安静地欣赏,或许会有一些感动,像第一次吃块糖,不过它还没有让你幸福得忘乎所以。
尾声:
我还在想一个问题,当今时代信息四通八达,为什么包含着浓郁台湾本土文化的《海角七号》会让我感到相当陌生呢?
没有看过台湾的节目,感觉他们说话的方式很娘娘腔,有点恶心。这边遇到过一些台湾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很亲日。说白了,日本就是他们的爷爷,他们都是一群孙子。
记得有一次聊天和一个台湾的女孩,她发了一大堆大陆的劳骚后。我说,如果哪天中国为了收你们,火力开战的时候,你怎么办?她说,如果真的回归了,她们一家人都会跑到日本去。
哎,还有一次在课上,为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要打起来了。不过时间长了,现在也都适应这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了。
发现一个问题,这个留言板如果要是超过这个框框最底部,还没有说完的时候,按回车不往下走。只能在这个框框里。
当然一般人的留言都是很短的,我又瞎扯了。呵呵
还没看这个片子, 不过很多台湾人确实如Goomoo所说哈日, 对年轻人来说, 日剧时代的悲剧已是过去, 相反日本在台湾的遗产却成为崇拜和追求的对象. 唉. 可惜又可恨. 历史的悲哀.
@goomoo and zera: 我想如果带政治观点来看此片,这让内地人简直就不能接受了。因为一方对日本,时至今日,仍然有点“苦大仇深”;而另一方似乎把日军侵华免责了。
我个人观点提到这个,但是我不想渲染它,刻意突出它。套用一个西方文论的表述,它也许反映的是导演魏德胜个体无意识或者台湾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
回过来,我之所以认为该片过得去但还没有登顶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电影本身,理由已有表述。普通的一部电影,有一点点感动[这是出于人性],但绝没有到动辄“最伟大”的溢美之词。如果yes的话,那只能说“伟大”很廉价了。
至于海外大陆留学生和台湾留学生的一些思想和言语交锋实在是正常,因为我看完之后,即便笼罩在“同文同种”的诸多氛围下,我还是会感到强烈的“陌生感”。
很显然,我们彼此交流得太少,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也有太多不同。
很久没看电影了。
不过现在信息是灵通的,只是代表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大大降低。
但你如果没有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不主动关注某个领域的信息,自然对该领域仍是充满陌生感。如果你对台湾本土文化没有持续的关注,我想自然是了解不透彻的,是有陌生感的。
@ifender: 问题就在于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内地人都会感到强烈的陌生感。就连台湾人自己都不关注自己的本土电影,为什么大陆人要表现得好像了然于胸呢?一个简单的提问是:各位到底看过几部台湾电影?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去关注每一个文化历史领域,没有那个时间、精力和热情,《追风筝的人》不是也是好多人无法理解的吗?
现实情况是台湾电影业持续疲软,《海角七号》不错,但是绝没有到“最伟大”之巅,它也无法拯救整个行业。而我个人对该片在大陆流行持悲观态度。
另外,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是一种单向度输出,文化的割裂和文化的陌生感,实在是自然而然了。
“我不得不借助网络,再仔细回顾一下电影简介。”
力图振兴台湾的电影人看你这句话不气死才怪。说,怪不得票房上不去!
@查克:老实说,这部影片要进入内地市场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这得问光电总急。
😈
我覺得還是看 相聲瓦舍 的比較容易些
。
我不喜欢台湾人的调调 😮
@db:我只知道“千禧年让我们说相声” 看过一点点,真没什么感觉,味道不纯。瓦舍没看过。
@孙空空:如果是指说话腔调的话,不能说自己不喜欢,但很不适应。其他东西,就很郑智化了。
因为到快1小时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看懂,第一次看这部片的时候,的确很郁闷,因为朋友说很好,才坚持看下去的。估计看第二遍就不至于这样了,台湾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冗长,絮叨。看了下豆瓣的评论,发现评论比片子好看多了,记住的是大大在电梯里的那两句,爱你爱到不怕死
@dreamer: 我和你刚好相反。第一遍虽有些费解,但还OKAY吧。但到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就没法看下去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影片,或许吃糖都算不上。
有空找来看一下。原来真没看过什么台湾电影。 🙁
我是被搞音乐的那股热情感染了,还有海岛的热风。当然最感动的还是最后二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在成都这个阴冷的地方最想念的就是充满阳光的海滩,所以去年冬天还曾经一度想要去海南旅游。
微咸的大海味儿不是电影能够传递的,也不是没在大海边生活过的人能随时体味的。
@today:本地人都不怎么看台片,其他地方更不消说了哈。
@康:每个人都可以从一部电影当中看到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正如同此刻你期待蓝天、白云、海湾一样。
在我看来,该片的音乐还是比较单薄。罐头似的情歌,易哼易遗忘。那首日语歌挺不错,不过非台湾原创;结尾处的《野玫瑰》也是现成的流行曲。
唉,那你认为有着一种普适而不变的评判标准来看待每一个电影作品吗?
我来和你对着干一下:
1、一点都不新鲜的设置,别人不屑于做的题材,反倒让人重温了久违的情怀。(按你的标准纯纯的Lost in Translation就是烂片中的烂片了)
2、文化交汇之地,总能诞生出奇异的文化之花。本片中的中、日、原住民混杂的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粉独特,粉美丽。(我看过的台湾电影电视剧里面,这是第一个如此鲜明地反映日本影响的,其实我更应该少见多怪。)
3、故事的稀松平常,正如每个人的真实生命一般。两个孤寂的心碰一块儿了,男方又是搞音乐的,人家感性起来了你这种写1234点文章的理解不了。
4、演员们的“不入戏”或称“青涩”令人愈发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就是真实的人物。这种青涩也让我不再想以苛刻的标准评价它。
5、你们为一部电影附加太多光环了,有时候甚至是入了套都不自知。其实这全都是PR,赚不赚也不关谁的事。我所认识的小女生里面没有几个对它有恶评的,也没人关心它在大陆会不会火。
总结:你啊,太“现代”。如果和人为此片争论起来,那一定是因为对方后现代。我提大海和自由音乐也是因为我后现代地认为,你感受不到海岛那潮湿温暖微咸略腥伴随着海浪声小船马达声吹得时间长了会让你脸上滋润而又有点油又有点痒痒的海风,你也感受不到充满了年轻汗水失败自以为是没人认同有时候并不是所谓的乐音别人都不看好你却还是要去做做了不一定有结果结果琴弦让你左手指尖火烧地疼最后灯光照在脸上面对台下黑漆漆的观众的自由音乐让你内心到的澎湃。
“每个人都能找到….”,当然也有人什么都看不到。<=话说得绝对了点,哈哈
忘了解答你的问题了:你陌生,是因为你老了你out了。
而据我观察,流行这个东西,港台要先广东半年到一年左右,内地要落后广东个5年左右。你现在看到的台湾就是不久之后的大陆。
你:不看漫画,不看日剧,不宅。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80后年轻人(内地是85+后)的生存方式。
@康:深更半夜看到你的留言真让我吃惊,尤其是最后一段几乎不断句的表述 😉 评判电影的标准当然无法统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我再说一遍依据你的1-6回应的感想可能陷入“死循环”,那还是存异比较好。
我过了说“年轻的翅膀展翅高飞”之类愿景话语的阶段,不过这不代表我不会被感动— 这似乎是你设置的一个“伪前提”(关于我的)。
《海角七号》其实不难理解,但是一点点温情的故事正在被人为地推向其实并不属于它的颠峰。对于干涸的台湾电影业来说,他们太需要一次所谓的突破。套一句俗话,给一点阳光,就以为灿烂了。
btw: 你知道我从小到大看了多少漫画,多少日剧吗?你知道我每天在电脑面前的时间有多少吗?
我希望看到更多人附和你的观点:了解台湾电影。
80后就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文化、行为和思考方式吗?
我们有generation gap 这一点都不奇怪。
耶,热闹啊。
我看了两遍了。
我是80后
我也喜欢吃糖 还是白糖
小时候连牛奶不喝 要喝白糖水
我也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了此片一部分,恕我无法将其看完,因为我实在看不下去,看了一半的感受就是明显模仿日本爱情片且无头绪的骗无知者的眼泪,没什么意思!所以很赞同西岸的观点:)
@tiger: 哦,马马虎虎吧。
@火星人:喜欢就多看几遍,很正常。
@林晨:看不出这和哪个年代有什么直接关系。
@雪深:有点晕哦。
@evacuee:在成都还好吧,有空可以gtalk,希望你的social journey 一切顺利。
这部电影一直没有看,虽然“好评如潮”……自己对这类影片一向没有兴趣……
换个链接. OK?
小时候喜欢的大白兔糖就很经典,无奈又跟三聚氰胺沾边。。。
@nobug: 我对这类影片也不是很感冒。准确地说,我对台片不感冒。
@赵青春:目前链接已经饱和。抱歉。
@莫良:有点晕。
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的,音乐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听你这一顿臭骂,看来不看是不行了.
虽然在群里黑丫一笔带过,但海角七角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我就去verycd上面下载了个. ➡ 感觉很是温馨,不过,我觉得应该禁播!
@打篮球的手:音乐还过得去吧。不过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少惊喜。
@虫儿:其实我没有贬低,只不过觉得它没有到所谓的高度。
@瓶子:最新消息是有关机构紧急叫停引入这部电影,原因大家都知道。我觉得反应过度了。他们总是如此。
本来还想下载来看看的,听你这么一说,都没有想看的冲动了。
@ 科学堂:欢迎光临。不过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还是看了以后再来评判吧。你会喜欢也说不一定。
再一次来,感觉皮肤很是有韵味!
古色古香!
海角七号应归为台湾本土剧,闽南语系的观众更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其实,台湾不少电影都不错的,建议 scottie 再多看几部 ^_^
@设计联盟:欢迎光临。现在工作忙,自然不会常更新了。 🙁
@浮黑:关于如何看待台湾本土电影,台湾人自己已经做出了表示,那就是他们自己基本也不关注。任何一个区域的电影都会有独到之处,这没有异议。不过我的立场就是对台湾电影不感冒。
没看过,现在有点好奇了,回家看看去 😉
[…] 2008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日志,第一次吃糖而已,这也几乎是全年唯一引起争议的日志,缘于我对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的影片《海角七号》有点轻视。关于此片我的观点没有改变,这里只想言说其他。 […]
[…] 2008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日志,第一次吃糖而已,这也几乎是全年唯一引起争议的日志,缘于我对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的影片《海角七号》有点轻视。关于此片我的观点没有改变,这里只想言说其他。 […]
这片博文的回复真多,我也发表一下,本人还是比较看美国片,国内片有好的也看一下,但从未感到让人久久回味的片子出现
台灣電影不景氣太久了 沒財團支持 有好製片 好導演 好故事也會礙於預算 草草結束的 這部片子 劇情進行與配合的拍攝手法有點亂 我也要看個二遍才懂片子的訴求 但還是有點實在不懂那位日本女生串場的位置 只為襯”阿嘉’嗎? .. ….只能說 成功的帶動了台灣年輕導演的心 片中小人物是成功的 本片帶動很多的商業活動 例如:馬拉桑的小米酒 海角七號拍攝點的恆春 墾丁 觀光熱潮 ….所以 整體來說 它算成功了
很多人討論我們台灣人與日本人的情結問題 這是時代下的無奈問題 想想當年 我們也不願意被殖民的 抗爭活動不斷 慘死的人 被派去南洋替日本打仗的無辜犧牲者 這都是我們的痛處 …台灣人 日本人 大陸人 都是地球人 應該要愛護自己家園及親人的人 現代人不應再挑起無謂的民族論訴求 無意義的
@W,Lan, 欢迎来自台湾的朋友!这些观影心得是我2年前写的东西,时过境迁了。《海角七号》总得来看还是算一部较为成功的电影,它给了困境中的台湾电影业一些鼓励。其实大陆的电影业表面看起来比较风光,但非常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这里电影不容易垮的原因是人太多。有机会去台湾观光,将有助于大陆人民真正了解台湾。
你需要 登录 后才能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