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7-03-08|
8,048 Views

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科研和学术成果来说,总是男性研究者居于领先地位,女性研究者寥寥无几。那么再以教书领域来看,吸引学生的还是以男性居多,特别是一些较为专业的课程,如文学类课程。当然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深究的必要,毕竟阐发的完全是一家之言,说不定别人不会这样认为。我只是想说我们的西方文学思潮老师(文学博士)的确是一个渊博且魅力的人。

那天说道《圣经》的问题,《圣经》是一部鸿篇巨制,其实有不少东西是我们忽视的。《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事实上是犹太教的圣经,《希伯来圣经》,而基督教新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天主教、东正教的圣经还包括《次经》。(说不定还有次次经,外经,伪经等等)基督教新教最初则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派别,其创始人耶稣宣扬不同犹太传统的教义最后被钉死十字架,其门徒恪信耶稣复活升天,超凡入圣,继续宣传其教义,慢慢才形成今天的基督教派系。

圣经故事引人入胜。很小就看过一本插图的《圣经故事》,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当时完全把它当作类似西游记,封神榜的神话故事,所以每提到圣经文学,至少自己是有感性认识的。我们谈到亚白蜡汉“燔祭献子”,比较专业的分析是这涉及到人的伦理与信仰的问题。亚伯拉罕百岁才得子,儿子是无价的;上帝是亚伯的信仰,绝对地尊崇。二者发生冲突,如何选择?《圣经》没有分析他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亚伯为信仰而牺牲伦理,坚定地要将其子活剐献给上帝指导天使阻止他。伦理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信仰不诉诸于普遍,只对个体发生作用,换言之信仰是个体绝对的选择,信仰者无法为别人所理解或者说他根本也不需要你来理解。信仰使得人之有限向无限开放可能,因此还要保留信仰的绝对性和神秘性。宗教可以遗志人过于膨胀的欲望或心态,个人的信仰也最好保持沉默。

我从一开始便有些怀疑亚伯(纯属意想,希望信教群众不要给我板砖)的内心活动,他好像是胸有成竹,因为他很可能早就猜到上帝仅仅是想考验他的虔诚,上帝不可能残忍到要杀死他的子民的儿子,当然《圣经》提到过任何想试探上帝的做法都是愚蠢的并将导致恶果。

上帝是全能的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悖论。可以提出他能造出自己都不敢看的镜子吗?可以,那他有镜子不敢看,不是全能;不可以,也证明他不是全能的。

《马太福音》提到耶稣的忧伤和彼得三次不认主。专业的看法是耶稣即有肉体也有常人的气息,对肉身怀有某种眷念,人性侵袭导致压力过重,他知道自己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致死。彼得三次不认主也是基于某种人性的本能-自我保护。也许他内心想公开承认自己是耶稣的信徒但是肉身有巨大的局限性,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本来就要重大弱点。我似乎成了怀疑论者,虚无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耶稣乃是上帝的儿子,他的肉身虽然有局限,但他应该很清楚自己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肉体受到摧残,但终究超凡入圣,完成他真正的涅槃之路。而背叛者犹大只不过充当了这样一个必要的角色(无他,无法脱俗),其罪是否也轻?西方当代对犹大有着新的研究(包括著名的《达芬奇密码》,讲述耶稣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更加人性化),国家地理杂志最近发布的《犹大福音》正说明了这种假想,犹大深知其师的必由之路,因而甘愿不被人所理解充当骂名,帮助其师受刑而脱离尘世的束缚。耶稣和犹大反而心心相印… 当然任何想挑战千年权威的努力是渺小的,好在现世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道路或者方法去思辨,而不会被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庭定性为异端而遭火刑!

顺便说一句废话,《圣经》研究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博大精深的学问,吸引着万千的迷狂者。

del.icio.us tags: Bible

评论已关闭。
Previous Entry:
Next Entry:
2 Comments so far...
sea | 03/08/2007

圣经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完?

mercy | 06/22/2007

最近在翻阅,不过没什么想法,纯粹当作文字游戏来看。

抱歉,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