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云高凿洞,跬步跃冲,冥想若何,即为悬空。
崖壁褶皱之间,有物隐秘漂浮,不归于山石深处,似游走风的边缘。重量,万有引力 ?——从未由大地承托,也不被天空接纳,丝丝入扣达成紧张的平衡,游离于坚实与虚无之间,悬于自身的背面。
[凝视,物的主张,曙光里一线轻微纯净,红色木梁直指天亮]
悬空寺,非栖居也,而是山的部分意外显现出的某种“断裂”,挂在岩石的肌理之上,不触不落,等待千年以后的崩解,或者被遗忘的承诺。每一片木板挤入悬崖,像是岩石自发生长出的触须,又似无形的手轻托着几缕残余的烟火气息。寺的每一处,空间的在于不在,从另一个未见的地方探出一角,又迅速收回,留下一片微妙的空隙,不足以容纳一个人心,却刚好让一缕疑问闪现。即便试图靠近,那些木梁和石块的交接也依旧缥缈,仿佛所触及的只是它的倒影——已然迷失在模糊的边界。
[即刻,太阳尖利的工具闪耀,抛开飞奔的梦,机械般的身躯抗拒地的诱惑,负重跃动]
此寺非寺。悬空寺拒绝了对“建筑”的期待,每一处安置都带有刻意的疏离。见它存在,却难以确认“在场”;本应依附山崖,却又避开了所有承托。偶尔有风从空隙中滑过,带来一丝凉意,那凉意轻轻摇曳,却无法令寺的结构动摇,仿佛每一丝风都有序地绕行。
[脆弱,一触即碎,而隐秘的张力,冷静地建构,所以畅想,这一夜不再漫长]
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一座无心构成的庙宇,一段未曾赋予意义的构造。既不抗拒也不欢迎来者,宛如一片岩石表面的灰尘。对于那些寻求安慰或解脱的步伐,它只是那片“空”,轻轻嵌入山体云端,如一场即将散去的梦。每当有人抬头仰望,它仿佛向后退去,将自身推向更远的空间,将所有解读化作凝滞。时间在这里未曾显现——悬空寺是恒久的未完成,不在时间中生长,却在时间中消匿。石与木的接触呈现可预见的脆弱对峙;它并非矗立于崖壁,而是栖居在崖壁的“非在”之处。悬空悬浮并非动势,而是停驻,是一种不在任何地方的抵达。
[终于,建筑物周围的阴影转动起来,愿望堆积起来,光的栅栏后,任凭远景开出自己的云朵]
注:本文灵感来自于法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 的“物自体”诗歌散文。
你需要 登录 后才能进行讨论.